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一、针灸
1、“针刺取穴为水分、气海、三阴交、足三里、肾俞,具体操作方法:先取平卧位,采用平补平泻法针刺,留针时间大约30 min,1次/d” (《五苓散合四逆汤加减配合针灸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临床意义》)
2、“针灸处方:取穴:公孙 (双) 、足三里 (双) 、中脘透水分、神阙 (隔盐灸) ;操作方法:仰卧位, 充分暴露穴位, 局部消毒, 选用2~3寸一次性针灸针, 进针得气后平补平泻;隔盐灸神阙穴, 以腹中肠鸣为度。每日针灸一次, 连续针灸6次休息1天” (《四逆汤、理中汤合五苓散加减配合针灸治疗肝硬化腹水134例临床疗效观察》)
3、“温针灸处方:取穴中脘、天枢、气海。操作方法:患者仰卧, 充分暴露穴位, 用碘伏常规消毒, 选用2~3寸华佗牌针灸针, 快速进针, 刺入1寸, 行捻转手法, 使局部有较强的酸、麻、胀感后停止行针。在针柄上插入3 cm清艾条, 艾条与皮肤之间隔以阻燃物及隔热板, 以防过热灼伤皮肤。艾炷由近皮端点燃, 燃尽无火后换下, 每穴1炷。每日1次。连续治疗6 d后休息1 d。” (《温阳逐水饮配合温针灸治疗肝硬化腹水39例疗效观察》)
4、“主穴:中脘透水分、水分透气海、气海透中极。配穴:肝俞、脾俞、肾俞、三焦俞、足三里、三阴交、复溜。透穴选用0.35×75mm无菌针具, 针水分透气海、气海透中极时要求针感放射至前阴。配穴选用0.35×40mm无菌针具, 针肝俞、脾俞、肾俞、三焦俞时针尖向脊柱方向斜刺0.5~0.8寸。足三里直刺1~2寸, 三阴交直刺1~1.5寸, 复溜直刺0.6~1寸。施以平针法, 留针30min”(《针灸配合中药敷脐治疗肝硬化腹水50例》)
5、“针灸治疗:选取足三里、气海、上巨虚等三穴为主穴, 选取天枢、中脘、关元、下巨虚等死穴为配穴, 其中, 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等穴施以快速进针, 并行提插捻转泻法, 轻插重提, 大幅度捻转, 以患者出现酸、麻、胀或沿经脉走向有传导感为宜, 留针30 min, 并每5 min重复进行手法1次, 而气海、中脘、关元、天枢则采用呼吸补泻的方法。针灸疗法1次/天”(《利尿联合针灸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腹水伴中毒性鼓肠的临床观察》)
二、艾灸
1、“甘遂5g,制大黄5g,桂枝2g,黄芪5g,冰片0.5g。药物研为粉末,用白醋、黄酒调为糊状,制成5cm×5cm×0.3cm膏状贴敷贴置三九贴内,贴敷于神阙、气海、关元、水分、中极,5个穴位,同时对5个穴位实施温和艾灸,每个穴位灸5~10 min,穴位贴4h后取下,擦洗贴敷处,每天1次。” (《消鼓利水方穴位贴敷联合艾灸辅助治疗肝硬化腹水阳虚水停证疗效观察》)
2、“(1)艾灸神厥穴,操作之前,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将艾条点燃,在与此处皮肤2~3cm处,温和灸15~20分钟,隔日行治1次。(2)中药热奄包熨敷神阙。贴剂由本院自制,药组成为苏子100、莱菔子、白芥子、吴茱萸各100g,制作成热奄包;操作方法为:用蘸有生理盐水的棉球,对脐部皮肤进行清洁,把热奄包加热后,熨敷于神阙处,待温度降低后取下,每日熨敷1次,持续至出院。” (《艾灸联合中药热奄包熨敷神阙及腹腔内注药治疗对肝硬化腹水疗效的影响》)
3、“施灸部位多选择任脉中的关元 (腹正中线, 脐下3寸) 、气海 (腹正中线, 脐下1.5寸)、神阙等穴位。操作方法:取生姜1块, 切取0.3 cm厚1片, 覆盖于关元、气海、神阙等穴位上, 将艾绒点燃置放姜片正中, 观察施灸后的效果, 并做好解释工作, 消除患者紧张、恐惧的心理, 施灸应每日1次” (《艾灸联合药物治疗脾胃阴虚型肝硬化腹水腹胀临床观察》)
4、“取神阙、关元、 气海、足三里、三阴交及肝俞、脾俞、 肾俞等穴。操作: 1神阙穴、关元穴、气海穴等分别给予回旋灸2 min、雀啄灸1 min、循经往返灸2 min, 最后行单点温和灸25 min, 使患者温热感扩散至满腹部。2肝俞穴、脾俞穴、肾俞穴等的操作同上, 使患者温热感扩散至腰背部。3足三里、三阴交穴等行双点温和灸, 使患者的感传到达腹部。每天治疗1次” (《加味赤石脂禹余粮汤联合热敏灸治疗肝硬化腹水并顽固性腹泻疗效观察》)
5、“患者平卧位, 取艾条2支各分为三段, 长短大致相同, 将艾灸箱置于足三里、血海、阳陵泉、阴陵泉。治疗过程中以患者感温热度为准, 1次/d。” (《中药灌肠配合艾灸治疗肝硬化腹水疗效观察》)
三、敷贴
1、“黄芪30g、炙鳖甲15g、丹参20g、茯苓20g、白芍20g、甘遂5g,所有药物碾成粉末,细网过筛,放入干燥密封瓶内备用,使用前通过白醋调匀,贴敷在特定的穴位上,主要包括肝俞、期门、脾俞、肾俞等,贴完后进行固定处理。每日1帖,持续6~8h。” (《中药穴位敷贴联合肝病治疗仪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观察》)
2、“(1)芪遂逐水膏(黄芪1000 g、甘遂1000 g、沉香200 g、茯苓1000 g、丹参500 g、益母草200 g、大腹皮1000 g)由制剂室统一加工处理成细粉状,再用石蜡油及蜂蜜调制成糊膏状,压舌板取适量置于穴位敷贴中。(2)选取神阙穴、双足三里穴、双侧期门穴、双侧水分穴,用酒精棉球清洁皮肤后,将敷贴直接外敷穴位处,可用胶带再加压固定。(3)每次贴敷治疗时间4~6小时,每日1次。” (《芪遂逐水膏穴位贴敷治疗肝硬化腹水患者的临床护理观察》)
3、“黄芪50g,白术30g,党参15g,茯苓20g,当归30g,丹参20g,郁金15g,三七30g,甘遂20g,大腹皮10g,甘草10g,附子6g。由我院中药制剂室进行加工研磨,最后以生姜汁及蜂蜜共同调成膏状。敷贴时将调好的药膏平铺于纱布辅料上,边长为2cm的正方形,厚度在0.5~0.6cm范围,穴位选择神阙穴、脾俞穴、肝俞穴、足三里、中脘穴、期门穴、水分穴等穴位。临床辨证:气虚者加气海穴;阴虚者加肾俞穴、三阴交;阳虚者加至阳穴;血瘀甚者加血海、章门穴;伴有湿热者可加阴陵泉、阳陵泉。敷贴时间每次8h,每日1次” (《健脾活血利水方加减穴位敷贴联合腹水回输治疗顽固性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研究》)
4、“黄芪30g、葶苈子30g、商陆30g、大蓟30g、芫元30g、制甘遂30g、三棱30g、莪术30g、冰片30g, 研磨成粉状, 用蜂蜜调制成药膏, 将已制好的药膏直接贴压于神阙穴位, 然后外裹胶布粘贴。或先将药物置于胶布粘面正中, 再对神阙穴进行粘贴。对胶布过敏者, 可选用低过敏胶带或用绷带固定贴敷药物, 时间8h” (《消水散穴位贴敷治疗肝硬化引起腹水的护理》)
5、芒硝外敷
四、汤剂
1、“:鳖甲 30 g,滑石 20 g,猪苓 24 g,泽泻 20 g,茯苓 30 g,大枣 20 g,麻仁 30 g,麦冬 15 g,阿胶 10 g,生地黄40 g,党参 15 g,桂枝 10 g,生姜 15 g,炙甘草 15 g。对于阴阳两虚患者,加用葫芦巴 15 g,肉桂 3 g,菟丝子30 g ;对于气虚患者,加用黄芪 30 g ;对于湿热未尽患者,加用山栀子 6 g,茵陈 15 g ;对于瘀血明显患者,加用泽兰 15 g,赤芍 15 g。浓煎药成 300 m L,100 m L/ 次,每 日 1 剂, 分 早、 中、 晚 3 次 服 用。” (《炙甘草汤合猪苓汤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临床观察》)
2、“生地黄15 g, 山药15 g, 山茱萸12 g, 茯苓15 g, 泽泻30 g, 冬瓜皮30 g, 白茅根30 g, 党参15 g” (《补肾益肝方治疗50例肝硬化腹水患者的临床观察》)
3、“药方组成:丹参30 g,赤芍12 g,桃仁10 g,五灵脂12 g,蛇舌草10 g,败酱草30 g,丹皮10 g,鳖甲15 g,北芪15 g,白术12 g,淫羊藿5 g,并根据中医辨证适当增减。对于湿热蕴结型患者,主要药物为:丹参减为15 g,赤芍10 g,丹皮6 g,白术增至15 g,北芪25 g,其他药物不变;肝气郁结型患者,药方:丹参减为12 g,蛇舌草增至15 g,赤芍15 g,其他不变;水湿内阻型患者:加用生姜9 g,半夏9 g,泽泻15 g,其他组成不变;肝肾阴虚型患者加黄精、枸杞子各30 g,淫羊藿5g,丹参减为15 g,其他不变;服药7剂后,尿量增多,大便通,原方加黑山栀10 g,夜交藤30 g。肝肾阳虚型患者加附子10 g,肉苁蓉15 g,丹参减为15 g,白术15 g,其他不变;淤血阻络型患者:蛇舌草增至30 g,白术减为10 g,其他药物不变。上述药方每日服1剂” (《双丹桃仁汤加减治疗不同证型肝硬化的效果》)
4、“泽泻10 g,猪苓10 g,丹参30 g,黄芪15 g,大腹皮10 g,芦根30 g。辨证加减药物,即血瘀者加红花、醋鳖甲和桃仁各10 g;气滞者加沉香10 g,郁金9 g,厚朴6 g;阳虚者加仙茅和附片各10 g。每日1剂,早晚煎水服用” (《健脾利水方治疗肝硬化顽固性腹水临床观察》)
5、“叶下珠、太子参、茯苓、枸杞、炒白术、泽泻、茯苓皮、白茅根、厚朴各15 g、炒神曲、陈皮各10 g, 甘草6 g。腹胀甚、大便干者加制大黄8 g、炒枳实15 g, 身目黄染、口干苦者加茵陈24 g、栀子8 g, 胁下刺痛加丹参、泽兰、炙鳖甲各15 g, 纳呆腹满加黄芪15 g、法半夏10 g、砂仁6 g。” (《海珠益肝加减方治疗肝硬化腹水临床观察》)
|